美在线券商Robinhood承认被攻击,泄露700万用户数据
11月8日,据美国在线券商Robinhood Markets披露的信息显示,Robinhood在11月3日遭遇了一场严重的网络攻击,导致700万用户数据泄露。攻击者向Robinhood索要赎金,声称如果不支付赎金将公布所有的数据。这些数据包括500万用户电子邮件地址,200万用户的名字,大约有10万人泄露了更多的隐私信息,诸如出生日期、姓名、邮政编码等。但Robinhood发言人强调,由于此次信息
零售巨头遭受勒索攻击,黑客索要2.4亿美元天价赎金
近日,欧洲电子零售巨头MediaMarkt遭遇了勒索攻击,据Bleeping Computer 网站披露,攻击者最初索要赎金高达2.4亿美元!欧洲零售巨头遭受勒索攻击MediaMarkt作为欧洲最大的消费电子产品零售商,在全球13个国家/地区拥有超过1000 家商店,约53000 名员工,年总销售额高达208 亿欧元。11月8日晚上,MediaMarkt内部网络安全人员发现公司加密服务器和工作站遭
Robinhood遭黑客袭击致700万用户数据泄露
11月9日消息,据外媒报道,美国在线券商Robinhood Markets于美国当地时间周一证实,在上周的黑客袭击事件中,大约700万人(约占其客户总数三分之一)的个人信息被泄露,并且黑客索要了赎金。Robinhood发布声明承认,黑客获得了大约500万人的电子邮件地址以及大约200万人的全名。对于某些客户来说,更多的个人数据被曝光,包括大约310人的姓名、出生日期和邮政编码,以及属于大约10人的
安全周报(11.01-11.07)
1、以色列国防部“机密”信息遭黑客泄露据俄罗斯媒体RT报道,一个自称“摩西之杖”的神秘黑客组织,公然泄露以色列国防部重要信息。据报道,摩西之杖在其网站和Telegram上公布了一批声称是在对以色列军方进行网络攻击时窃取的照片和数据缓存,其中包括以色列国防部长本尼·甘茨的一系列日常照片。据报道,根据摩西之杖网站上标记为“活动”的部分表明,除了以色列国防部,该组织还对多个组织进行了黑客攻击,包括以色列
央视网评网购“好评返现”:不能让消费者“贱卖”评价权
“双十一”第一批包裹收到了吧?商品还满意吗?评价了吗?近年来,网购的好评返现似乎成了行业惯例,近期广东省消费者委员会就开展了网购调查活动。结果发现,不少商家通过返现、红包、卡券等方式诱导消费者对产品作出非客观评价,600个商家中约15%的样本存在违法诱导消费行为。央视网指出,表面上看消费者写几句话的好评就能获利,降低了购买成本;商家也能以回馈消费者的名义,扩大销量,提高知名度,实现“双赢”。但如果
法国CERT首次预警勒索软件附属团伙:已攻陷多家法国公司
法国网络安全官员首次预警一个勒索软件附属团伙,称其曾在过去两年中对法国企业展开一系列攻击活动。勒索软件附属团伙是指使用勒索软件即服务(RaaS)平台的网络犯罪组织。作为法国国家网络安全机构ANSSI的下辖部门,法国计算机应急响应小组(法国CERT)在11月3日发布了一份综合报告,详细介绍了被命名为Lockean的恶意团伙的过往活动与运作方式。据法国官员介绍,该团伙兴起于2020年6月,并表现出“针
英国工党将党员数据泄露归咎于对第三方承包商的网络攻击
英国工党已经证实,第三方公司的网络攻击导致了党员数据的泄露。在发给所有党员并发布在网站上的一封电子邮件中,工党说它在10月29日被告知一个不知名的第三方数据处理公司发生了"网络安全事件"。攻击细节仍然不明,但工党表示,该事件导致"大量的党内数据在其系统中无法访问"。一位回应该事件的人士表示,该事件是对工党第三方供应商的勒索软件攻击,但工党中央党部尚未证实这一
英国第二大党遭受网络攻击
11月4日,Sky News 网站披露,英国工党数据代理商遭受网络攻击,党员及支持者的个人信息存在泄露风险。工党数据泄露,各方努力解决10月29日,英国工党获悉其第三方数据代理商遭受网络攻击后,立即做出应对,联合网络安全专家对内部数据系统重新审核,未发现自身数据系统存在安全隐患。随后,工党发布声明表示,经调查,此次网络攻击事件主要针对处理工党数据的第三方代理商。攻击者窃取了大量党员和支持者的个人信
BlackMatter勒索软件营运者称因地方当局压力而停业
BlackMatter勒索软件背后的犯罪集团今天宣布计划关闭其业务,理由是来自地方当局的压力。该组织在其 "勒索软件即服 "门户后台发布的一条信息中宣布了其计划,其他犯罪集团通常在这里注册,以获得BlackMatter勒索软件的使用权。这条消息是由vx-underground信息安全小组的一名成员获得。BlackMatter勒索软件背后的犯罪集团在其中表示,由于某些无法解决的情
网络爬虫无处不在,侵权边界在哪?
刚和朋友聊天提起某款商品,打开购物App后,首页随即出现同类产品的推送广告;家人商量打算去某地旅游后,某旅游App马上“奉上”该地最佳旅游攻略……如今,很多人都有类似这样的经历,这种“聊啥来啥”的现象让人们在接受“贴心”服务的同时也越发感到疑惑:“难道App在‘偷听’我们聊天?”近几年,在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的办理中,网络爬虫技术逐步走进大众视野。网络爬虫技术爬取个人信息是否合法?在大数据时代